水試所6日宣布成功建立「牡蠣產地鑑定技術」,以科學方法檢驗釐清,將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和行銷。(圖/陳林幸虹 攝)
台灣牡蠣進口量每年遞增,去年(2022)年已經超過5千公噸,且以越南進口為最大宗,占比超過5成。由於多數越南牡蠣與台灣蚵都屬於葡萄牙牡蠣(Magallana angulata),外型無法分辨,且越南蚵價格低,常有混充國產蚵銷售的情況。水試所今天(6日)宣布成功建立「牡蠣產地鑑定技術」,以科學方法檢驗釐清,將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和行銷。
台灣牡蠣進口國來源相當多元,包括日本、南韓、美國、法國、南非、越南甚至是英國等地,以去年來看,共進口5217公噸,其中又以越南為最大進口國,達到3千多公噸,占比超過5成。由於越南進口牡蠣價格和國產的牡蠣價格,產地價格1斤差距可達新台幣30至40元,再加上外型相似,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,因此,市面上常以混充方式,卻打出國產鮮蚵的名號銷售,不僅衝擊台灣牡蠣產業的發展,消費者權益也受到影響。蚵農說:『(原音)現在都是混貨,因為我們前面看的也看不出來,你真的看不出來,越南蚵還是東石蚵,我們在地有時候也看不出來。』
為分辨國產正牌鮮蚵以及越南進口,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蒐集595件境內、外牡蠣樣品,研發「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」和「牡蠣物種的鑑別檢驗方法」等產地鑑識技術,且已經經過衛福部食藥署審議通過,未來將可以科學技術研判。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說:『(原音)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終於把這個國產牡蠣跟境外牡蠣的區別方式做了技術的建立,而且這個技術建立還是要通過食藥署的公告,它才具有公信力。上個禮拜五也通過了食藥署公告,所以未來我們掌握了這樣的工具,就可以來實質的推產地的溯源,且幫國產牡蠣做促銷跟背書。』
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也表示,未來只要貼上產地溯源的標籤,業者就必須販售百分百的國產鮮蚵,且衛福部也會定期抽檢,並透過水試所的鑑定技術,判定是否有混充,如果有的話,業者就得受罰。目前通過產銷履歷及水產品可溯源標章的牡蠣養殖戶共有702戶,占總養殖戶數的35%,漁業署也希望突破6成,完整建立國產牡蠣的品牌,帶動消費者購買。
新聞與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185730